close

Modigliani 


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


傍晚 6 點,去國賓看這部片子,
在下雨的情況下,
一大堆一大堆人 ...... 在排 "哈利波特" ,
還好我在舊館看,
要不然排到開演了還買不到票。

我是衝著 "畢卡索" 去看的,
因為我壓根不認識誰是 "莫迪利亞尼"?


誰是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
莫迪利亞尼是一位畫家,也是位雕塑家和製圖員。他的藝術風格溯源至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遺產,其中也融合了立體主義和原始藝術的特色,作品既出奇地寧靜優雅,又極富情慾感。莫迪利亞尼於1884年7月12日出生,家鄉是義大利西海岸的里窩那。父母皆為猶太人,雖家中貧困但莫迪利亞尼的父母仍給孩子們受良好的教育。22歲時,他終於到了巴黎,但卻和周圍的許多畫家一同淪落窮困潦倒之窘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幾年裡,是他真正學有所成的時期。此時立體主義的畫風漸長,成為文藝復興以來最重要的藝術新流派。後來他開始將全部時間用作繪肖像畫和裸體畫,這些作品成為他藝術創作的核心。他對橢圓形的東西尤其著迷,同時受立體主義畫風的影響,使他揉合傳統文藝復興與現代藝術形式,重新塑造出他心中的理想形象。1917年莫迪利亞尼的個人畫展因淫穢的裸體畫被查封,此時他正和一位19歲的美術院學生珍妮赫布特尼((Jeanne Hebuterne)同居,育有一女。

畫作總是瀰漫著憂傷與優雅的莫迪利亞尼,曾經說過:「我要的是短暫卻完整的生命。」在絕望與貧病交纏之下,過著藝術家特有的反傳統、反社會、豪放不羈的生活,熬不到36歲的生日就因肺結核而辭世了。令人遺憾的是,身懷九月身孕的情人珍妮在隔日選擇跟隨他跳樓自殺。
他一生始終忠實於自己的理念創作,不因外在環境而改變,宛如一顆光芒四射的流星,一閃即逝。隨著時間的流逝,莫迪利亞尼的名字不但沒有被世人遺忘,反而更加光彩奪目。


看完這部只為我一個人播放的電影後,
(這種用餐時段再加上下雨天,沒人會想來看這種電影的吧!)
覺得又是一位為藝術而犧牲的藝術家,
原來莫迪利亞尼是畢卡索的朋友喔,
藝術家的世界真難理解。

這是莫迪利亞尼第一次位他女朋友 "珍" 畫的畫,
沒有畫上眼睛,
他跟珍說:『等到我真正瞭解妳,我就會為妳畫上眼睛.......』

 

所以他最後是以 "珍" 為名的這幅畫得到獎,
將珍畫的栩栩如生,
但最後還是上演著 "天妒英才" 的戲碼,
而珍懷著九個月的身孕也跳樓跟著他殉情。

而畢卡索在電影中畫了以莫迪利亞尼為名的畫參展,
不曉得這幅是真的還是虛構的,
我覺的還蠻好看的。
 


這部戲裡見識到許多有名的畫家,
參與的大畫家包括蘇汀、尤特里歐、里維拉等人,
畢卡索為了鼓勵莫迪利亞尼,
還開車載他去拜訪 "雷諾瓦",
雷諾瓦那兒還有羅丹的作品呢!

如果你也喜愛藝術,
不坊去看看這部作品。


一、【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是描述天才畫家莫迪利亞尼的傳記電影,他是繼承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精神以及二十世紀的新觀念畫法的傳奇畫家,活躍於一次大戰前後的巴黎,他的繪畫主題以人物為主,包括愛人、藝術界的友人、熟識的畫商…等。尤以一系列的裸畫最為著名,這些畫作創作於1917~1919年間,裸女們被莫迪利亞尼嚴重的扭曲,不但大膽露出女性的恥毛,還透過繪畫的技巧讓我們把焦點集中在那點之上,給人一種優雅卻又墮落的雙重感受,精神高貴但肉體淪沉,裸女有著豐厚柔軟的肌理,彈指可破的肌膚如凝脂,充份體現了性慾的本質,因此他的第一次公開展覽遭到警方的取締。

二、這部電影裡,莫迪利亞尼以深愛的妻子─珍妮為作畫對象,並以此和畢卡索一較長短,他以擅長的人物畫作為繪畫主題讓全巴黎翹首期待,參與的大畫家包括蘇汀、尤特里歐、里維拉等人,電影裡穿插事實與虛構,從珍與莫迪的相識開始談起,珍是他創作的精神來源,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都是以她為主角。他細膩筆觸、感性的描繪手法,把此一人物獨有的氣質表露無遺,令人一見難忘。而這幅比賽時壓倒群雄的畫作,目前傳說紛云,下落不知何處,若被發現,極可能創下拍賣會天價行情。電影將帶你體會處於這時代的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他們的創作以及愛情。

三、巴黎畫派才子莫迪里亞尼,出生之年比畢卡索晚三年,僅擁有三十六歲短暫的一生,他的一生,盡是充斥著酒精、大麻與女人的放蕩生活,然而,他的繪畫或雕刻作品卻是完全兩樣的對比──穩定而精準的線條、沈著的色彩、簡潔的造形及有條不紊的表現手法。莫迪里亞尼的一生,可以說是由一連串的「抗議」串成的──抗議中產階級的志得意滿,抗議他那寫生風景的繪畫老師,抗議不認同、不回饋他藝術才能的整個社會,抗議他自身久患的結核病。他在酒精與藥物中極端放恣,他在創作時也一樣狂野,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藝術家,在絕望與貧病交纏之下,以瘋狂的速度創作,和時間之神艱苦地競賽,最後終於以三十六歲的短暫生命,為藝術綻放永恆的光芒。

四、就像法國影后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主演的傳記片【Camille Claudel】(1988)在台灣改名為【羅丹與卡蜜兒】;原名【Modigliani】(2004)的本片也不免俗地取名為【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這不是欺騙觀眾、也沒到文不對題的地步,其目的只不過是要藉前者的大名帶出後者的身份,以免觀眾搞不清楚罷了。

所以,畢卡索並不是本片的核心人物。真正的主角,是英年早逝,卻讓畢卡索憤怒又嫉妒的對手兼同行-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他和畢卡索的競爭,也只是電影的插曲,就如同片中莫迪利亞尼和其他窮困畫家的交遊一樣,皆屬於影片的支線。影片當中更濃稠的情感,則來自他和畫室女學生珍妮飽受阻撓的愛情,她不僅是他的繆斯、模特兒、愛人,甚至在他過世後一天,帶著九月身孕跳樓殉情。

應該是為了國際市場與演員組合,本片刻意選擇以英語發音來呈現這個主要發生在巴黎、部分在義大利的故事,讓我聯想到根據法國天才導演生平改編的【尚維果-黃昏之戀】(Vigo: A Passion for Life,1998)。但本片更奇特的地方是在選角,竟然由主演過【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1990)的好萊塢明星安迪嘉西亞(Andy Garcia)來飾演因「猶太」血統而遭愛人父親大力排斥的畫家莫迪利亞尼。

傳記片最容易也最怕拍成流水帳。最近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有個很不錯的示範,是讓女主角琵雅芙(Edith Piaf)痛失愛人還得登台的那場戲,利用虛實交錯的手法及凌厲漂亮的轉場,既呈現出她哀痛逾恆的心境、舞台人生的無奈,也指出女伶澎湃的藝術魅力有部分也來自坎坷際遇的殘酷。【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也想透過主角描畫愛人的過程,道出他對感情、創作態度的變化。理論上,影片應該在最後那場令早已成名的畢卡索也忍不住下海參加的比賽中達到高潮,可惜導演此時展示的電影技巧卻失之平板,雖然我們都知道他企圖強調創作與人生的關連,卻看不到足以宣示莫迪利亞尼藝術理念或嘔心瀝血的電影語言。

因此,本片雖不失為幫助大眾認識一位畫家、甚至一幅名畫由來的橋樑。但對於藝術家的獨特性和畫中的靈魂,它所提供的電影創意,則遠不及所描述的主人翁那般熾烈與精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水去手立禾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